施工工藝標準化
嚴格按照《施工準化管理指南》的要求,結合各項目建設實際情況,規(guī)范、細化各專業(yè)工程的施工工藝及操作規(guī)程,嚴格執(zhí)行“首件分析制”,通過先進的、標準的施工工藝,持續(xù)提升施工技術水平,消除各項目、各標段、各工點之間施工工藝水平高低不齊的現(xiàn)象,以此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實體工程質量、遏制質量安全通病。
一、路基施工標準化
路基施工應做好臨時排水總體設計,應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相結合、與自然排水系統(tǒng)相協(xié)調。做好現(xiàn)場取、棄土場的位置選擇和取、棄土規(guī)劃,場內外便道、防護及排水工程設計。施工過程中,施工原始記錄與施工工序必須同步,工程現(xiàn)場驗收與施工資料簽認同步,對隱蔽工程必須保留相關音像資料。綠化工程宜做到“三同步”:與路基工程同步準備,與路基邊坡防護工程同步實施,與路基工程同步完成。路基施工標準化主要包括路基填挖、路基排水、路基邊坡防護等。
(一)路基填挖
路基填挖應在完成路基試驗段施工及技術總結,試驗段通過監(jiān)理檢測、評定及驗收,試驗段施工工藝和各種技術參數(shù)得到認可,同意推廣施工或改進后實施。
1.挖方路基
挖方路基根據(jù)挖方材料性質的不同主要分為土質路塹和石質路塹。
(1) 土質路塹開挖
土質路塹開挖應先完成截水溝及臨時排水設施施工,確保施工作業(yè)面不積水。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進行,且應開挖一級防護一級,嚴禁亂挖、超挖、掏底開挖等,避免造成的路塹邊坡塌滑現(xiàn)象。開挖過程中,應采取技術措施保證邊坡穩(wěn)定。在開挖至邊坡線前,應預留一定寬度,預留的寬度應保證刷坡過程中設計邊坡線外的土層不受到擾動;同時應采用測量儀器對已開挖的坡面進行復核,以確保開挖坡面不欠挖、不超挖。開挖至零填、路塹路床部分后,應盡快進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時進行,應在設計路床頂標高以上預留至少30cm厚的保護層。
開挖后應首先完成各級平臺水溝及坡面急流槽的施工,確保水流通暢。路床施工前應先開挖排水邊溝,防止邊坡雨水危害路床部分。當路床土含水量高或為含水層富水性時,應采取設置盲溝、換填、改良土質、土工織物等處理措施,路床填料除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外,還應具有良好的水穩(wěn)性和透水性能。
填挖交界處應在路塹端挖臺階與填方路堤相銜接,臺階寬度不宜小于壓路機碾壓寬度,一般不小于2m,臺階平面設置2-4%的倒坡;路床頂面橫向銜接長度不宜小于5m。
土方路塹開挖應根據(jù)地面坡度、開挖斷面、縱向長度及出土方向,結合土方調配距離,選用安全、經(jīng)濟的開挖方案。
(2) 石質路塹開挖
石方路塹開挖應根據(jù)巖石的類別、風化程度、節(jié)理發(fā)育程度、巖層產(chǎn)狀和施工環(huán)境等確定開挖方案。石方爆破開挖路基應以光面爆破、預裂爆破技術為主,禁止采用大爆破施工;軟弱松散巖質路塹,宜采用分層開挖、分層防護及坡腳預加固技術。
爆破法開挖石方,應先查明空中纜線、地下管線的位置,開挖邊界線外可能受爆破影響的建筑物結構類型、居民居住及出行情況等,然后制訂詳細的爆破技術安全方案。對起爆順序和起爆方式要進行分析和比較,以達到最佳效果?,F(xiàn)場施工時,起爆網(wǎng)絡連接要嚴格按要求和規(guī)范執(zhí)行。在使用電雷管和導爆索之前要進行檢測,確保設備無質量問題。爆破施工宜按以下程序進行:測量標定炮孔位置、鉆孔、炮孔檢查、爆破器材準備、裝藥、連接爆破網(wǎng)絡、布設安全崗哨、炮孔堵塞、爆破覆蓋、起爆信號、起爆、消除瞎炮、處理危石、解除警戒、石方清運、爆破效果分析及資料記錄。
挖方邊坡應從開挖線往下分級清刷邊坡,每下挖2-3m,應對新開挖邊坡刷坡。對于軟質巖石邊坡可用人工或機械清刷;對于堅硬和次堅硬巖石邊坡,可使用炮眼法、裸露藥包法爆破清刷邊坡,同時應自上而下清除危石、松石,棄土下方和滾石危及范圍內的道路,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把守嚴禁人車通行。坡面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戴安全帽,嚴禁在危石下方作業(yè)、停留和存放機具,邊坡上方有人工作時,邊坡下方嚴禁站人。清刷后的石質路塹邊坡,坡率不應陡于設計規(guī)定。
每次爆破完畢后,宜及時清運爆破石方,開挖應與裝運作業(yè)相互錯開進行,嚴禁在上、下工作面雙重作業(yè);整理完畢應測量路床標高,高出設計標高的要進行鏟出,直到符合設計要求為止;低于標高的要應采用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碎石、級配碎石填平碾壓密實。邊坡的修整,邊坡表面的破碎巖石要全部清除掉,按設計要求進行刷坡。
石質路床底面有地下水時,應采用橫向滲溝連通邊溝下的主滲溝,橫向滲溝寬度應滿足設計要求,若設計無要求時,橫向滲溝寬度不宜小于30cm,溝底流水坡度不宜小于1%,接口處的標高不得高于主滲溝的溝底流水面。如滲溝低于邊溝則應在路肩下設縱向滲溝,溝底應低于深坑洼底至少10cm,寬度不宜小于60cm;縱向滲溝由填方路段引出。滲溝應填碎石,并與路床同時碾壓到規(guī)定的壓實度。
2.填方路基
填方路基根據(jù)填料性質的不同分為填土路基和填石路基,
(1)填土路基
路基填料應試驗確定,符合規(guī)范要求方可使用。每個路基標應根據(jù)需求配備相應平地機等機械設備。平地機等主要施工機械設備已進場就位,填土路基開工報告經(jīng)批準后方可進行土方填筑施工。
路基填方取土應盡量利用荒坡、荒地。取土深度應根據(jù)用土量、取土場面積并結合地下水等因素考慮;原地面若屬于耕植土,應先挖出集中存放,以便再次利用;取土場應有規(guī)則的形狀及平整的底部、不積水、邊坡應按設計坡率修整。
填土路堤宜采用水平分層填筑法施工。即按橫斷面全寬分成水平層,逐層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應由最低處分層填起。每填筑一層,經(jīng)過壓實并符合規(guī)定要求后,再填上一層。路基填筑應按要求設置上料區(qū)、攤鋪區(qū)、碾壓區(qū)等明顯標志,并注明施工段落起始樁號及所處的設計壓實度區(qū)位等信息。不同性質的土應分層、分段填筑。路堤施工應整幅填筑,同一水平層路基的全寬應采用同一種填料,不得混填。
路堤填土寬度每側應寬于填層設計寬度50cm)。壓實寬度不得小于設計寬度,以確保路基修整邊坡后路基邊緣壓實度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隨著填方高度增加,路基頂應設置截水埂。截水埂應開口設置臨時排水溝,間隔不大于50m,臨時排水溝采用機磚砌筑,以免沖刷邊坡。上路床96區(qū)頂層30cm必須選用透水性良好的砂性土進行填筑。高填方路基應優(yōu)先采用強度高、水穩(wěn)性好的材料進行填筑,并依據(jù)規(guī)范進行專項沉降和位移觀測,觀測方法按設計有關內容處理。
填方路基必須按路面平行線分層控制填土標高,填方作業(yè)應分層平行攤鋪。分層填筑的各層間應平整,符合平縱坡要求,不得出現(xiàn)積水,以免影響填筑及碾壓質量。路基每層填筑嚴格實行“劃格上土,掛線施工,平地機整平”。運輸車按要求卸料后先推土機粗平后平地機精平,依照測量人員埋置的樁位準確鋪出設計要求的橫、縱坡,并形成路拱。每填筑三層要恢復一次路基中線和邊線,并每隔10~20米左右設置定位樁,以保證路基軸線和寬度的準確性。
碾壓前對填土層的松鋪厚度、平整度進行檢查,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碾壓。先靜壓,后振動碾壓,碾壓時直線段路基采用兩邊向中間碾壓的方法施工。碾壓達到試驗段獲取的遍數(shù)后,用灌砂法檢驗壓實度,經(jīng)監(jiān)理工程師抽檢驗合格后方可轉入下道工序。不合格路段,進行補壓后再做檢驗,直到合格為止。路基達到表面平整,邊線直順,曲線圓滑,“五度”即填筑寬度、厚度、平整度、壓實度及橫坡度要求合格。
(2)填石路基
填石路基填料粒徑應不大于50cm,并不宜超過層厚的2/3,不均勻系數(shù)宜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cm范圍內,填料粒徑應小于15cm。填石路堤應先邊坡碼砌后,腔內填石,路堤兩側各應寬出設計寬度50cm以上。填方邊坡碼砌填石料應為硬質巖和中硬巖石的填石路基,石料單軸飽和抗壓強度≥30Mpa,石塊粒徑大于30mm;石塊應盡量規(guī)則,碼砌石塊盡量緊貼密實、無空洞松動現(xiàn)象。
各級邊坡碼砌坡率應符合設計邊坡坡率要求,并按照設計寬度進行碼砌,如設計無此要求,則從下往上單側碼砌寬度應符合下列要求:第一級碼砌水平寬度4.5m;第二級碼砌水平寬度3m;第三級碼砌水平寬度2m,各級邊坡平臺應全部碼砌。填石路堤第一層碼砌底部應必須開挖基坑,保證砌體位于原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填石路基需配備大功率重型壓實機具(沖擊夯)進行沖擊補強。
填石路基應分層填筑、分層壓實,碾壓時應先兩側(即靠路肩部分)后中間,壓實路線對于輪碾應縱向互相平行,反復碾壓。
(二)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前,應校核全線排水設計是否完善、合理,必要時應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使全線的溝渠、管道、橋涵組合成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臨時排水設施應盡量與永久排水設施相結合,排水方案應因地制宜、經(jīng)濟適用。路堤施工中,各施工作業(yè)層面應設排水橫坡。路塹施工中,應及時將地表水排走。
路基排水設施要求縱坡平順,溝底平整,排水暢通。外觀要求線型美觀、平順、圓滑。構造物要求堅實、穩(wěn)定?;A伸縮縫應與墻身伸縮縫一致。砌體抹面應平整、壓光、順直,不得有裂縫、空鼓現(xiàn)象。排水設施主要有邊溝、排水溝、截水溝、跌水、急流槽、滲溝、盲溝等。
1.邊溝、排水溝、截水溝、縫隙式排水溝
邊溝、排水溝、截水溝的測量放樣應適當加密,確保溝體線形美觀,達到線型順直、圓滑,并按設計要求設置沉降縫。路基排水應按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施工,并依照實際地形選擇合適的位置將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導出路基外,并與自然水系相銜接。
截水溝應在路基施工前先施工。截水溝砌筑后,在坡體上方一側的砌體與山坡土體連接處,坡面地表水容易產(chǎn)生滲漏,應嚴格進行夯實和防滲處理。特別是地質不良、土質松軟、透水性大或巖石裂隙較多地段,截水溝應采取溝底、溝壁、進水側加固措施,以防止順山坡下來的地表水滲入而影響坡體穩(wěn)定。截水溝頂面應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沖溝應設缺口將水導入截水溝。截水溝的長度超過500m時應設置出水口,并將水引入自然河溝或橋涵進水口。截水溝的出水口,宜設置排水溝、急流槽或跌水,與其他排水設施平順銜接。截水溝出水口一般應設深度不小于1米的截水墻或消能設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沖毀;排水系統(tǒng)應完善,不得隨意排放或直接沖刷邊坡。
邊溝、排水溝施工放樣一般以兩個結構物之間的長度為一個單元,以確保邊溝、排水溝與結構物的進出水口順利連接。為防止邊溝水流滿溢或沖刷,應盡可能的利用當?shù)氐挠欣匦螚l件,釆取相應措施,將邊溝水流分段設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三角形邊溝每段長度不宜超過200m,多雨地區(qū)梯形邊溝每段長度不宜超過300m。
邊溝基坑開挖至設計標高時應留出5~10cm左右富余,由人工修整成型,確保邊溝、排水溝的邊坡平整、穩(wěn)定,嚴禁貼坡?;娱_挖后,需進行溝底高程復測,確保溝底縱坡銜接平順。
施工期間永久性排水應與臨時排水相結合,防止雨水沖刷;如路塹邊溝每隔50m預留不小于10×10cm的矩形溝或埋設直徑不小于10cm的PVC管排水孔道;填方路堤每隔50m采用機磚砌筑寬0.7米臨時流水槽與路堤排水溝相連接。
縫隙式排水溝預制構件的各項尺寸、強度均須符合安裝要求,監(jiān)理抽檢合格后方可運至現(xiàn)場。縫隙式排水溝的預制構件吊裝注意保護外觀、避免磕碰,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采取一定措施確保完好的運輸?shù)桨惭b現(xiàn)場。在彎道半徑大的段落,縫隙式排水溝可通過調整接縫寬度來調整線形,半徑小的曲線路段應準確計算弧形拱度,通過預制兩邊側不等長的梯形構件來調整曲線。
2.跌水、急流槽
跌水與急流槽宜用漿砌圬工結構;跌水的臺階高度應按設計或根據(jù)地形、地質等條件確定;多級臺階的各級高度可以不同,其高度與長度之比應與原地面坡度相適應,臺階高度應不大于0.6m,不同一階坡面應上下對齊。跌水槽一般筑成矩型,若跌水高度不大,槽底縱坡較緩,亦可采用梯形斷面。梯形跌水槽身,應在臺階前0.5~1.0m和臺階后1.0~1.5m范圍內加固。
急流槽的縱坡,一般不宜超過1:1.5,可用漿砌片(塊)石砌筑或混凝土澆筑。急流槽的基礎應嵌入地面以下,其底部應按設計要求砌筑抗滑平臺并設置端護墻。長急流槽時,應分段砌筑。每段長宜控制在5~10m,接頭處以防水材料填縫,應密實無空隙。急流槽宜砌成粗糙面,或嵌入約10×10cm堅石塊,以消能減小流速。
對于匯水面積較大的路塹邊坡急流槽,應考慮加大、加深急流槽尺寸,并在底部設消能設施后,導入路基排水系統(tǒng)。同時,對于匯水面積較大的溝槽部位,應根據(jù)工程現(xiàn)場情況采取漿砌片石鋪砌等措施進行封閉,便于溝槽部位的坡體排水。
(三)路基邊坡防護
防護工程應按照“安全穩(wěn)定、生物防護為主、圬工防護為輔”的原則實施。邊坡防護應優(yōu)先采用生物防護,必須采用工程防護時,應采用工程防護和生物防護相結合的方式。路塹開挖與防護工程應同步實施,開挖一級、防護一級、綠化一級。路塹段支擋工程基礎開挖應分段進行,路堤段支擋工程施工與路基填筑應同步實施。
1.普通邊坡防護
普通邊坡防護工程類型、方法較多,實施時應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緊密結合邊坡的穩(wěn)固,嚴格施工工藝,達到穩(wěn)定邊坡、預防災害、減少水土流失的效果。施工前應對設計文件提出的方案現(xiàn)場核查,結合當?shù)仡愃乒こ探?jīng)驗,對設計方案進行優(yōu)化、完善,選擇較為成熟、經(jīng)濟合理、施工簡單、利于環(huán)保的方案。路堤邊坡防護在完成刷坡后應由下往上分級砌筑施工。路塹邊坡防護應根據(jù)開挖情況由上往下分級防護,開挖一級防護一級。
(1)漿砌片(塊)石及混凝土預制塊防護、護面墻防護
坡面密實、平整、穩(wěn)定后,方可鋪砌。路堤邊坡防護在完成刷坡后由下往上分級砌筑,路塹邊坡防護由上往下逐級砌筑,同級邊坡砌體鋪砌時應從下而上。砂漿應保持適宜的和易性和流動性,砂漿稠度一般為3~5cm,并根據(jù)施工氣候情況適當調整稠度。砌筑時接縫交錯、坡面平整、勾縫嚴密、養(yǎng)護及時;骨架砌筑應先施工銜接處,再砌筑其他部分骨架;兩骨架銜接處應處于同一高度,骨架底部及頂部和兩側范圍內,應用漿砌片石或預制塊鑲邊加固,骨架應嵌入坡面,與坡面密貼。路堤邊坡鋪砌時,鋪砌層的砂礫墊層材料粒徑一般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宜超過5%。墊層應與鋪砌層配合鋪砌,隨鋪隨砌。勾縫前應清掃,并噴水濕潤,勾縫宜采用凹縫。砂漿終凝前,砌體應覆蓋。砂漿初凝后,及時進行養(yǎng)生,養(yǎng)護期一般為5-7天。護坡每10~15m應留一伸縮縫,縫寬20~30mm。在基底地質有變化處,應設沉降縫,可將伸縮縫與沉降縫合并設置。
路塹護面墻基礎頂面高程應低于碎落臺(級間平臺)30cm以上,基底平面應設置2%以上的內傾坡度。坡面應平整密實,線型順直;墻基應堅固可靠,當?shù)鼗浫鯐r,應上報相關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處理。護面墻背必須與路塹坡面密貼,邊坡局部凹陷處,應挖成臺階后用與墻身相同的圬工砌補,不得回填土石或干砌片石。坡頂護面墻與坡面之間應按設計要求做好防滲處理。墻面要砌筑平順,兩端設踏步,墻背應設反濾層且與坡面貼合密實。墻頂與邊坡間縫隙應封嚴;局部邊坡鑲砌時,應砌入坡面,表面與周邊平順銜接。漿砌塊石護面墻的石塊應平砌,每層石料高度應大致一致。外圈定位行和鑲面石塊,宜按一順一丁排列,砌縫寬度為20mm,上下層豎縫錯開距離為100mm。砌體石質應堅硬,嚴禁使用風化石。砌體必須緊密、錯縫,嚴禁通縫疊砌、貼砌和浮塞。砌筑時砂漿應飽滿密實,采用坐漿擠密施工。按設計要求設置伸縮縫和泄水孔,伸縮縫間隙2-3厘米,施工完成后用瀝青麻絮填塞飽滿;泄水孔位置應有利于泄水流向路側邊溝和排水溝,并保持順暢。當有潛水露出且邊坡流水較多的地方,應引水并適當加密泄水孔。砂漿初凝后,及時進行覆蓋養(yǎng)生,養(yǎng)護期一般為5-7天。泄水孔材料應符合設計,如設計沒有要求,則須采用直徑不小于10cm的PVC管。泄水孔必須暢通,且有落水坡度。泄水孔與墻背入水口處用反濾材料填塞,厚度不小于30cm,粒徑0.2~50mm之間,并符合級配要求。
(2)擋土墻防護
擋土墻基坑開挖應進行詳細的測量定位并標出開挖線,分段跳槽開挖;邊坡穩(wěn)定性差或基坑開挖較深時,應設置臨時支護。基坑開挖時應核對地質情況,基底應進行承載力檢測。當達到設計的基坑承載力要求時,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若不能達到設計基坑承載力要求,應根據(jù)設計要求及有關規(guī)范處理,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繼續(xù)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擋土墻在基礎施工前,應做好場地臨時排水。墻基礎直接置于天然地基上時,應經(jīng)檢驗并報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后,方可開始砌筑;墻基礎采用傾斜地基時,應按設計傾斜挖鑿,不得用填補法筑成斜面;墻基礎設置在巖石的橫坡上時,應清除表面風化層,橫向鑿成臺階,臺階應設置為不小于4:1內傾橫坡,單級臺階寬度應不小于50cm, 沿墻長度方向有縱坡時,應沿縱按設計要求作成臺階;臺階式基礎時,臺階與墻體應連在一起同時砌筑,基底及墻趾臺階轉 折處不得砌成垂直通縫,砌體與臺階壁間的縫隙砂漿應飽滿。
漿砌片(塊)石擋土墻砌筑時必須兩面立桿或樣板掛線,外面線應順直整齊,逐層收坡,內外線順直。砌筑墻身時,應先將表面加以清洗、濕潤,分層分段坐漿砌筑。擋土墻的泄水孔預先埋設,向排水方向傾斜,保證排水順暢,不得反傾斜。砌體石塊應互相咬接,砌縫砂漿飽滿。砌體出地面后,漿砌強度達到70%以上后,方可回填墻背填料。
混凝土擋土墻的澆注應符合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當進行分層澆筑時,應注意預埋石榫,連接處混凝土面應鑿毛,并在澆筑前清洗干凈。
2.高邊坡防護與滑坡治理
高邊坡防護與滑坡治理工程主要有錨固工程、抗滑樁工程、擋土墻工程及排水工程等。高邊坡防護與滑坡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采用信息化動態(tài)管理。高邊坡防護與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應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專業(yè)隊伍。必要時,施工單位、項目業(yè)主可組織專家或有相應巖土工程咨詢資質的咨詢單位成立邊坡工程專項咨詢機構,對工程建設提供建議和方案。
(1)滑坡治理工程
滑坡處治應先應急工程,后永久工程,盡量選擇旱季施工。截斷流向滑坡體的地表水、地下水及臨時用水。支擋工程的施工從滑坡兩側向主軸靠近、跳槽開挖、隨挖隨支,滑坡體的卸載應在滑坡體的上部?;碌囟芜M行邊坡開挖,應自上而下進行,每開挖一級應對滑坡進行工程地質評價和坡體穩(wěn)定性分析。需對邊坡采取加固時,應停止開挖下級邊坡,待加固工程起到穩(wěn)定邊坡作用后,方可進行下級邊坡開挖。
(2)錨固工程
錨固工程開工前應對錨桿(索)進行基本試驗(即破壞性抗拔試驗),以確定錨桿(索)的極限承載力。檢驗錨桿(索)在超過設計拉力并接近極限拉力條件下的工作性能和安全程度,以便在正式使用前調整錨桿(索)結構參數(shù)或改進錨桿(索)的制作工藝,保證施工質量。施工腳手架應滿足相應承載能力和穩(wěn)固條件,根據(jù)測放孔位準確安裝固定鉆機。錨孔鉆進須采用無水干鉆,采用潛孔鉆機或錨桿鉆機沖擊成孔,在巖層破碎或松軟飽水等地層中應采用跟管鉆進技術,作好現(xiàn)場施工記錄。錨桿(索)的制作須搭設錨桿(索)組裝架。錨桿接頭采用專用錨桿連接接頭,不得采用焊接技術。鋼絞線要求采用機械切割,進行防腐處理,做好編束。錨筋體組裝完成后應順直地分開擺放在通風干燥處,安放應平順推送。錨固體安裝完畢要及時并進行錨孔注漿,做好注漿記錄和漿體強度試驗。錨筋的張拉必須采用專用設備。
(3)抗滑樁工程
抗滑樁應嚴格按設計圖施工,及時進行地質編錄,以利于反饋設計,當實際情況與設計有較大出入時,應及時向監(jiān)理、設計和項目業(yè)主單位報告,便于變更設計。抗滑樁混凝土澆筑前,應結合工程實際地質條件,確定混凝土澆筑方案??够瑯妒┕み^程中應預埋檢測管,施工完成后,應對全部抗滑樁進行超聲波檢測,確??够瑯妒┕べ|量。抗滑樁挖孔采用人工開挖樁坑時,須采用跳樁開挖方式(一般采用跳一挖一、跳二挖一等方式)。
坡體變形較大時,抗滑樁樁坑開挖施工應由兩側至中間進行。澆筑護壁混凝土時,護壁不得侵占抗滑樁截面空間。鋼筋籠制作宜采用工廠化制作,整體吊裝或分節(jié)安裝?;炷翝仓璨捎么蚕铝?、分層振搗澆筑(水下混凝土除外),不得間斷。
預應力錨固工程施工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錨固工程的質量檢測。質量檢測包括:預應力錨桿(索)長度檢測、預應力錨固工程的抗拔力和鎖定拉力檢測。錨桿(索)框架、預應力錨桿(索)、抗滑樁、平孔排水、井點降水和監(jiān)測等工程措施,施工完成后應進行統(tǒng)一編號,以便于工程管理。
3.邊坡生態(tài)恢復
邊坡生態(tài)恢復可美化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凈化空氣,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安全性原則:對邊坡進行生態(tài)恢復必須確保邊坡的穩(wěn)定和安全。
(2)協(xié)調性原則:生態(tài)恢復后的邊坡與周圍環(huán)境能協(xié)調一致。
(3)永久性原則:對邊坡生態(tài)恢復做到一勞永逸,盡量減少后期人工維護和管理。
(4)經(jīng)濟性原則:選擇適宜的邊坡生態(tài)恢復方法、施工工藝、養(yǎng)護措施,做到經(jīng)濟合理。
(5)因地制宜原則:應結合工程所在地的情況,合理地選擇施工工藝、施工材料。
根據(jù)不同的邊坡類型、坡率、固土形式等因素,選擇邊坡生態(tài)恢復施工工法,如液壓噴草/液壓噴草植灌、客土噴草/客土噴草植灌、CF網(wǎng)噴灌、TBS噴草灌、CS混合纖維噴灌等。
為了能融合自然,應對邊坡的坡頂及坡腳進行圓弧化處理,避免人工開挖的折角存在,邊坡兩側應進行銜接過渡處理,使其與周邊自然地形連成一體,自然過渡。坡面應回填到位,使坡面大面平整、排水順暢。
種子的選擇應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颉⒉シN季節(jié)的降雨量、植物的生長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草本植物種子質量不應低于GB6142-1985中所規(guī)定的二級質量標準;木本科植物種子質量不應低于GB7908-1999中所規(guī)定的二級質量標準。如自行采集的鄉(xiāng)土樹種、鄉(xiāng)土草種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發(fā)芽試驗以確定合適的播種量。
選擇不同環(huán)境條件,有代表性地段的邊坡進行植物配比試驗。選用多種植物配比方案進行對比試驗、觀測,篩選出分別適應于不同氣候段、不同坡面土壤條件、景觀要求,且滿足目標群落(如灌草叢、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等)的各類邊坡最優(yōu)植物配比方案。
邊坡噴播種子后,當天應及時覆蓋無紡布,從上到下平整覆蓋,用U形釘固定,并定期進行養(yǎng)護。邊坡應在植物正常生長3個月后或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后方可進行驗收。
二、路面施工標準化
水穩(wěn)(底)基層、級配碎石(底)基層、瀝青結構層、透層、黏層、封層與混凝土附屬工程等作業(yè)均應安排專業(yè)化隊伍進行施工,施工前應根據(jù)施工進度計劃、施工技術水平等制定詳細的勞動力及設備使用計劃,并及時組織進場,以滿足施工需要。瀝青路面施工主要內容是明確瀝青路面施工過程“零污染”的要求,從施工準備、原材料控制到各結構層的配合比設計、施工工藝、與交叉工程的關系處理等對瀝青路面工程的各個工序、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而實現(xiàn)對人、機、料的有效協(xié)調,確保施工安全、質量和進度。路面施工標準化主要包括水泥穩(wěn)定碎石層、級配碎石層、熱拌瀝青混合料結構層等。
(一)水泥穩(wěn)定碎石底基層、基層
水泥穩(wěn)定碎石底基層、基層應在春末和氣溫較高季節(jié)組織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氣溫應在5℃以上。水穩(wěn)層應采用集中廠拌法拌制混合料,并采用攤鋪機攤鋪,從加水拌和到碾壓終了的時間不應超過水泥初凝時間。水泥穩(wěn)定碎石底基層、基層的壓實厚度不超過20cm,否則應分層鋪筑,每層的最小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下層應稍厚。嚴禁用薄層貼補法進行找平。分層鋪筑時,每層都要做壓實度檢驗,并應達到規(guī)定要求。壓實度檢測時挖出的坑洞應及時進行有效回填。
1.材料要求
用于水穩(wěn)層的碎石壓碎值應不大于30%,破碎時應確保經(jīng)過一道反擊破或圓錐破。用于底基層時,單個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7.5mm,用于基層時,單個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碎石應預先篩分成至少4個粒級。當細集料數(shù)量不足時,允許摻配一定比例的砂。砂應潔凈、堅硬、干燥,無風化、無雜質,符合級配要求。水泥宜采用32.5級復合硅酸鹽水泥,其初凝時間應在3h以上、終凝時間應在4.5h以上。
2.施工要點
待等候的混合料運輸車多于5輛后開始攤鋪混合料并保持攤鋪連續(xù)。當有大功率攤鋪機時,可采用單機全斷面攤鋪,并通過試驗段比較來確定采用單機還是雙機方案。不論采用何種攤鋪方案,都應配備一臺可自動伸縮以調整寬度的攤鋪機。采用單機攤鋪時應采用兩側走鋼絲的方法控制高程。采用雙機聯(lián)合攤鋪作業(yè)時,兩臺攤鋪機型號應相同,前后相距5m~10m,前臺攤鋪機采用路側鋼絲和設置在路中的導梁控制路面高程,后臺攤鋪機路側采用鋼絲、路中采用滑靴控制高程和厚度。前后兩臺攤鋪重疊50mm~100mm,中縫輔以人工修整。
在攤鋪、修整后立即用壓路機跟在攤鋪機后在全寬范圍內進行碾壓。碾壓應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從低到高的原則。碾壓程序應按試驗路段確認的方法施工。碾壓時,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各部分碾壓到的次數(shù)應盡量相同。壓路機壓不到的地方用小型平板式振動器施振密實。嚴禁壓路機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壓的路段上調頭或急剎車,保證水泥穩(wěn)定碎石層表面不受破壞。壓實后表面做到平整,無輪跡或隆起,不得產(chǎn)生“大波浪”現(xiàn)象。
施工中應避免縱向接縫。在不能避免縱向接縫的情況下,必須保證縱縫垂直相接,在下一幅施工前,將接縫處松散的混合料鏟除。每天施工結束后要做施工橫縫。首先用3m直尺檢測端部水泥穩(wěn)定碎石層的平整度,確定切割的范圍并劃線,然后沿劃出的線將平整度不合格的混合料鏟除。在全幅范圍內的橫縫嚴禁采用企口縫,上下兩層橫縫要錯開1m以上。攤鋪機攤鋪混合料時,如因故中斷時間超過2h,也應設置橫向接縫。
采用土工布覆蓋養(yǎng)生時,應先人工將土工布覆蓋在碾壓完成的水穩(wěn)層頂面,然后用水車灑水養(yǎng)生。在養(yǎng)生期內應始終保持水穩(wěn)層處于濕潤狀態(tài)。養(yǎng)生結束后將覆蓋物清除干凈。用灑水車灑水養(yǎng)生時,灑水車的噴頭要用噴霧式,不得用高壓式噴管,以免破壞基層結構,每日灑水次數(shù)應視氣候而定。水穩(wěn)層養(yǎng)生期不應少于7d。在養(yǎng)生期間應采取隔離措施封閉交通,除灑水車外,嚴格禁止其他車輛通行。養(yǎng)生完成的水穩(wěn)層上未鋪封層或面層時,除路面施工車輛可慢速(不超過30km/h)通行外,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確保水穩(wěn)層不受到污染和破壞。
(二)級配碎石墊層、底基層、基層
級配碎石結構層施工期的日最低氣溫應在5°C以上,嚴禁雨天施工。應嚴格控制墊層、底基層、基層厚度和高程,其路拱和超高應符合設計要求。級配碎石混合料應采用集中廠拌法拌制,并使用攤鋪機攤鋪。級配碎石結構層的壓實厚度不應超過20cm。壓實厚度超過上述規(guī)定時,應分層鋪筑,每層最小壓實厚度為10cm。嚴禁用薄層貼補法進行找平。分層鋪筑時,每層都要做壓實度檢驗,并應達到規(guī)定要求。應合理組織施工,確保級配碎石結構層施工后能封閉交通,避免表層在車輛的行駛作用下松散。
1.材料要求
級配碎石所用石料的壓碎值要求:墊層不大于30%,底基層、基層不大于26%。用于墊層時,單個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7.5mm,用于底基層、基層時,單個顆粒的最大粒徑不應超過31.5mm。各種規(guī)格集料中超尺寸數(shù)量不得超過10%,欠尺寸數(shù)量不得超過15%。碎石中針片狀顆??偤繎怀^20%。當細集料(石屑)數(shù)量不足時,級配碎石墊層可摻配一定比例的天然砂,底基層、基層不允許摻天然砂,應摻機制砂。
2.施工要點
待等候的混合料運輸車多于5輛后開始攤鋪混合料,并保持連續(xù)攤鋪。當有大功率攤鋪機時,可采用單機全斷面攤鋪,并通過試驗段比較來確定采用單機還是雙機方案。不論采用何種攤鋪方案,都應配備一臺可自動伸縮以調整寬度的攤鋪機。采用單機攤鋪時應采用兩側走鋼絲的方法控制高程?,F(xiàn)場攤鋪采用兩臺攤鋪機階梯式聯(lián)合攤鋪作業(yè),兩臺攤鋪機前后相距5m~8m,前臺攤鋪機采用路側鋼絲和設置在路中的導梁控制路面高程,后臺攤鋪機路側采用鋼絲、路中采用滑靴控制高程和厚度。前后兩臺攤鋪重疊50mm~100mm,中縫輔以人工修整。內側一臺攤鋪機應采用寬度自動伸縮式攤鋪機,以適應內側寬度變化的需要。
攤鋪過程中應該隨時注意材料離析情況,在雙機聯(lián)結處容易離析,應設專人和三輪車備料隨時消除粗細集料離析現(xiàn)象。對于粗集料“窩”和粗集料“帶”,應添加細集料,并拌和均勻;對于細集料“窩”,應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勻。嚴重離析部位挖除后用符合要求的混合料填補。
在攤鋪、修整后立即用壓路機跟在攤鋪機后在全寬范圍內進行碾壓。碾壓應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從低到高的原則。碾壓程序應按試驗路確認的方法進行,碾壓時,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各部分碾壓到的次數(shù)應盡量相同。壓路機碾壓不到的地方用小型平板式振動器施振密實。無側限路段攤鋪寬度應略大于設計寬度,碾壓前人工拍實外側邊緣,壓路機靠邊碾壓,同時應配合強夯機加強邊緣的碾壓,確保碾壓密實、邊線整齊。嚴禁壓路機在已經(jīng)碾壓成型的或正在碾壓的級配碎石路段上調頭或急剎車。壓實后表面做到平整密實,無輪跡或隆起,不得產(chǎn)生“大波浪”現(xiàn)象,施工過程中及時用3m直尺進行平整度檢測,不合格立即處理。
接縫處理應避免縱向接縫。在不能避免縱向接縫的情況下,縱縫首先做成45度斜縫,下次施工前再挖成企口縫。橫向接縫處理??拷鼣備仚C當天未壓實的混合料,可與第二天攤鋪的混合料一起碾壓,但應注意此部分混合料的含水量,必要時,應人工灑水,使其含水量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
(三)熱拌瀝青混合料結構層
瀝青結構層推行“零污染”施工。瀝青路面不得在氣溫低于10℃的情況下施工。瀝青路面應加強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實行動態(tài)質量管理。在瀝青結構層施工前應確保連續(xù)10km段落內全部路基工程(包括橋隧、防護、綠化)和交通安全設施基礎等全部完工,同時全線隔離柵、中分帶綠化回填土、隧道進出口轉向車道全部完成,確保瀝青結構層連續(xù)施工。還應針對現(xiàn)場實際情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絕交叉施工和運輸?shù)任廴尽?/span>
1.材料要求
道路石油瀝青應滿足表5-1中道路石油瀝青70號的各項技術指標要求。瀝青必須按品種、標號分開存放。除長期不使用的瀝青可放在自然溫度下存儲外,瀝青在儲罐中的貯存溫度不宜低于130℃,并不高于170℃。桶裝瀝青應直立堆放,加蓋苫布。
- 70號道路石油瀝青技術要求
試 ?驗 ?項 ?目 | 技 ?術 ?要 ?求 | ||
針入度(25℃,5s, 100g)(0.1mm) | 60~70 | ||
針入度指數(shù)PI | 不小于 | -1.5~+1.0 | |
延度(5cm/min,15℃) | 不小于(cm) | 100 | |
延度(5cm/min,10℃) | 不小于(cm) | 15 | |
軟化點(環(huán)球法) | 不小于(℃) | 47 | |
60℃動力黏度 | 不小于Pa·s | 180 | |
閃點(COC) ??????????? | 不小于(℃) | 260 | |
含蠟量(蒸餾法) ?????? | 不大于(%) | 2.0 | |
密度(15℃) ?????? | (g/cm3) | 實測記錄 | |
溶解度(三氯乙烯) | 不小于(%) | 99.5 | |
TFOT 或RTFOT | 質量變化 | 不大于(%) | ±0.8 |
針入度比 | 不小于(%) | 61 | |
延度(10℃) | 不小于(cm) | 6 |
改性瀝青應滿足表5-2中各項技術指標要求。改性瀝青宜在固定式工廠或在現(xiàn)場設廠集中制作,改性瀝青的加工溫度不宜超過180℃。)工廠制作的成品改性瀝青到達施工現(xiàn)場后存貯在改性瀝青罐中,改性瀝青罐中必須加設攪拌設備并進行攪拌,使用前改性瀝青必須攪拌均勻。在施工過程中應定期取樣檢驗產(chǎn)品質量,發(fā)現(xiàn)離析等質量不符要求的改性瀝青不得使用。
- I-D級SBS改性瀝青技術要求
試 ?驗 ?項 ?目 | 技 ?術 ?指 ?標 | ||
針入度(25℃,100g,5s) | (0.1mm) | 40~60 | |
針入度指數(shù)PI | 不小于 | 0 | |
延度(5cm/min,5℃) | 不小于(cm) | 20 | |
軟化點(環(huán)球法) | 不小于(℃) | 70 | |
運動黏度(135℃) | 不大于(Pa.s) | 3 | |
閃點(COC) | 不小于 (℃) | 230 | |
溶解度(三氯乙烯) | 不小于(%) | 99 | |
貯存穩(wěn)定性離析,48h軟化點差(℃) | 不大于(℃) | 2.5 | |
彈性恢復(25℃) | 不小于(%) | 75 | |
TFOT 或RTFOT | 質量變化 | 不大于(%) | ±1.0 |
針入度比(25℃) | 不小于(%) | 65 | |
延度(5℃) | 不小于(cm) | 15 |
高速公路粗集料采用具有足夠強度和耐磨性的碎石,其表面應清潔、無風化、無雜質。AC和SMA混合料不應使用天然砂,ATB混合料視配合比情況可摻配天然砂,其數(shù)量不應超過集料總量的10%。礦粉必須采用石灰?guī)r或巖漿巖中的強基性巖石等憎水性石料經(jīng)磨細得到,要求干燥,不含泥土。為改善石料與瀝青的黏附性,要求在礦粉中摻加礦粉總量20%的一級消石灰。
2.施工要點
熱拌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前,應對混合料進行配合比設計。配合比設計分目標配合比設計、生產(chǎn)配合比設計和生產(chǎn)配合比驗證3個階段。熱拌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應采用集中廠拌混合料、攤鋪機攤鋪、壓路機碾壓的施工工藝。在正式施工前,必須鋪筑試驗段,對施工工藝進行總結。
瀝青混合料應采用間歇式拌和機,在施工過程中,應安排專人對瀝青拌和機進行日常檢查維護,確保拌和機運轉正常。集料上料過程中,裝載機從底部按順序豎直裝料,減小集料離析。拌和機須配備計算機設備,拌和過程中逐盤采集并打印各個傳感器的材料用量和瀝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溫度等各種參數(shù),隨時在線檢查礦料級配和油石比,并定期對拌和機的計量和測溫進行校核。道路石油瀝青混合料每盤的拌和周期一般不少于45s,其中干拌時間一般不少于5s;改性瀝青混合料拌和時間適當延長,改性瀝青SMA混合料拌和周期一般為60s ~70s。嚴格控制瀝青和集料的加熱溫度以及瀝青混合料的出廠溫度,集料溫度應比瀝青溫度高10℃~15℃。瀝青混合料出廠時應逐車檢測瀝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溫度,記錄出廠時間,簽發(fā)運料單。
熱拌瀝青混合料宜采用大噸位的車輛運輸。車輛數(shù)量應根據(jù)運輸距離、攤鋪速度確定,適當留有富余。攤鋪機前方應有不少于5輛運料車等候卸料為宜,以確?,F(xiàn)場連續(xù)攤鋪的需要。采用數(shù)字顯示插入式熱電偶溫度計檢測瀝青混合料的出廠溫度和運到現(xiàn)場溫度,插入深度要大于150mm。運料車應采用厚苫布覆蓋嚴密,苫布至少應下掛到車廂板的一半,卸料過程中宜繼續(xù)覆蓋直到卸料結束。在氣溫較低時,運料車車廂側面應加裝保溫層,確?;旌狭蠝囟确€(wěn)定。
待攤鋪機前的運料車不少于5輛方可開始攤鋪混合料,避免停機待料,保持攤鋪連續(xù)。當有大功率攤鋪機時,可采用單機全斷面攤鋪,并通過試驗段比較來確定采用單機還是雙機方案。不論采用何種攤鋪方案,都應配備一臺可自動伸縮以調整寬度的攤鋪機。當采用3層瀝青結構層時,攤鋪下層時不論是否分層施工,均應采用掛線法施工,中、上層宜采用非接觸平衡梁或浮動基準梁裝置施工,但在橋頭過渡段中層仍應采用掛線法施工。當采用雙機聯(lián)合攤鋪3層瀝青混合料結構層時,下、中層兩幅搭接位置宜避開車道輪跡帶,前后兩臺攤鋪機軌道重疊30mm~60mm,中、上層搭接位置宜錯開200mm以上,兩臺攤鋪機前后的距離一般為5m~10m以確?;旌狭喜话l(fā)生離析,且縱向接縫為熱接縫。表面層縱向接縫位置應位于標線處,其余各層應分別緊挨路面標線兩側。各層攤鋪后應人工配合拍邊,使邊緣整齊、密實。
攤鋪機開工前應提前0.5~1h預熱熨平板至不低于120℃。鋪筑過程中應選擇熨平板的振搗或夯錘壓實裝置具有適宜的振動頻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壓實度。熨平板加寬連接應仔細調節(jié)至攤鋪的混合料沒有明顯的離析痕跡。攤鋪機的螺旋布料器應相應于攤鋪速度調整到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速度均衡地轉動,兩側應保持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減少在攤鋪過程中混合料的離析。瀝青混合料的攤鋪速度控制在2~6m/min為宜,上面層攤鋪速度不應超過5m/min,其攤鋪用料量應和拌合機的產(chǎn)量相適應。
移動路脊法一般在上面層實施。根據(jù)采用移動路脊法的施工路段長度,在路段的起始端兩側取對角線,劃分兩個板塊施工。
瀝青結構層的壓實厚度一般不超過10cm。瀝青混合料面層的壓實應采用重型壓路機。應選擇合理的壓路機組合方式及碾壓步驟。初壓應在混合料不產(chǎn)生推移、開裂等情況下盡量在較高溫度下進行。壓路機應以緩慢而均勻的速度碾壓,壓路機的適宜碾壓速度隨初壓、復壓、終壓及壓路機的類型而區(qū)別。碾壓成型的面層外觀應均勻。壓實完成12h后或路面溫度低于50度,方能允許施工車輛通行。
上、下層的橫向接縫應錯位1m以上。各層橫向接縫均應采用垂直的平接縫。每天攤鋪混合料收工時用3米直尺在碾壓好的端頭處檢查平整度,選擇合格的橫斷面,畫上直線,然后用切縫機切出立茬,多余的料棄掉,并清理干凈。切割時留下的泥水必須沖洗干凈,待干燥后涂刷黏層油。
三、橋梁施工標準化
橋梁工程施工應遵守“連續(xù)性、均衡性、節(jié)奏性、協(xié)調性和經(jīng)濟性”的原則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推廣成熟、先進的施工工藝和工法,引進了“T梁預應力檢測技術”、“模板準入制”等一些施工工藝及技術,逐步實現(xiàn)作業(yè)自動化、智能化,減少人為差錯,促進施工精細化,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實現(xiàn)橋梁施工標準化,克服質量通病,促進高速公路橋梁施工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橋梁施工標準化主要包橋梁基礎、下部結構、上部結構等。
(一)橋梁基礎
橋梁基礎主要包括灌注樁、沉入樁、擴大基礎及承臺等。
1.灌注樁
灌注樁應由專業(yè)隊伍進行施工。按照設計資料提供的地質剖面圖,選用適當?shù)某煽追绞揭约般@機和鉆頭。所有樁基必須進行無破損檢測。樁檢結果I類樁不低于95%,檢測出現(xiàn)III類樁應原樁位沖孔恢復。
施工場地或工作平臺的選擇和設置,應充分考慮施工期間當?shù)氐乃那闆r,陸上或淺水區(qū)筑島處的護筒,其內徑應大于樁徑至少200mm,護筒的埋置深度宜為2m~4m,在水中或特殊情況下應根據(jù)設計要求或樁位的水文、地質情況經(jīng)過計算確定。護筒埋設后應核對位置,護筒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傾斜度不大于1%。挖孔樁的洞口應進行硬化處理,硬化后應在洞口砌高于原地面不小于300mm的井圈,同時應在孔口四周開挖截水溝、排水溝,阻止地表水進入。
鉆孔前應完成泥漿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設置。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根據(jù)鉆進方法、土層情況適當控制,一般不超過1.2,沖擊孔一般不超過1.4,尤其要控制清孔后的泥漿指標。
正循環(huán)回旋鉆初鉆時先啟動泥漿泵和轉盤,待泥漿輸進鉆孔中一定數(shù)量后方可開始鉆進。接、卸鉆桿的動作要迅速,應盡快完成,避免因停鉆時間過長而增加孔底沉淀,甚至引起塌孔。鉆進過程應適當控制進尺,在鉆孔階段應始終保持孔內水位高于護筒底口0.5m以上,同時孔內水位高度應高于地下水位1m以上。
沖擊鉆孔開鉆時應先在孔內灌注泥漿,如孔內有水,可直接投入黏土,以小沖程反復沖擊造漿。開孔及整個鉆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孔內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并低于護筒頂面0.3m,掏渣后應及時補漿。沖擊鉆進時,操作手應隨進尺快慢及時放主鋼絲繩,嚴禁打空錘。
人工挖孔在土層中應設混凝土護壁以確保施工安全。一般采用等厚度混凝土支護方法,當樁身每挖掘1.2~1.5m深時,即支模澆注混凝土護壁,厚度為10~15cm,強度不低于C20。護壁高度應高出原地面不少于60cm,以防雜物或流水進入孔中。樁孔開挖時,應先開挖樁孔中間部分的土方,然后向周邊擴挖。挖孔掘進和護壁必須集中力量連續(xù)作業(yè),宜組織四班制作業(yè)。每班根據(jù)作業(yè)面安排作業(yè)人員,每4組配備一名電工,井上井下人員應該交替更換。出碴時卷揚機應慢速提升。挖孔時應隨進度做好地質記錄,核對設計地質資料是否相符,以供確定終孔標高。終孔后,應進行孔底處理,做到平整、無松渣、污泥及沉淀等軟層。
終孔清孔后,鋼筋骨架應緩慢均勻下放,并根據(jù)下放深度,隨時調整鋼筋骨架入孔的垂直度,同時避免其傾斜及擺動。鋼筋骨架下放到位后,應對其頂端定位并固定,防止灌注混凝土時鋼筋骨架偏移、上浮。
鉆孔樁水下混凝土灌注一般采用直升導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的直徑宜按樁長、樁徑和每小時灌注的混凝土數(shù)量確定。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xù)地進行,不得中途停頓。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在混凝土灌注將近結束時,應采取措施(如設置澆筑架)保證料斗內的混凝土與設計樁頂有足夠高差,增加混凝土的頂升能力,最終混凝土灌注的頂面高程應比設計高1.0m以上。
樁孔內無積水、或從孔底和孔壁滲出的地下水上升速度較?。ǎ?mm/min)時,可直接采干灌澆筑;當從孔底和孔壁滲出的地下水上升速度較大(≥6mm/min)時,應按水下混凝土的要求進行灌注。
2.沉入樁
沉入樁適用于先張法預應力管樁的施工。施工前應進行工藝試樁和承載力試樁,確定沉樁的施工工藝、技術參數(shù)和檢驗樁的承載力。沉樁可選擇錘擊方式或靜壓方式,錘擊方式宜用于承載力較大樁的施工,靜壓方式宜用于承載力相對較小或對噪音控制較嚴格地區(qū)樁的施工。錘擊沉樁時應設置樁帽,樁帽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耐打性,樁帽宜做成圓筒型,套樁頭用的筒體深度宜取350~400mm,內徑應比管樁外徑大20~30mm。樁帽與樁頭之間應設置彈性襯墊,襯墊可采用膠合板等材料制作。錘擊沉樁時,開始宜起錘空打(不燃燒燃料)輕壓,待觀測到樁身、樁架、樁錘等垂直一致后,方可轉入正常施打。開始落距應小,待入土達一定深度且樁穩(wěn)定后,再將落距提高到規(guī)定的高度施打。在黏性土中沉樁時每一節(jié)樁應一次性連續(xù)打到底,接樁、送樁應連續(xù)進行,應盡量減少中間停歇時間。靜壓沉樁樁尖到達地面后,應開啟縱橫兩向油缸移動壓樁機,并應根據(jù)樁位調整管樁的位置,將樁尖對準樁位中心插正。樁尖進入土層時,應再次復核樁位、校正垂直度,垂直度應控制在0.5%以內。調校好后方可啟動壓樁油缸開始壓樁。沉樁的順序宜事先確定,一個承臺中的樁宜從一邊向另一邊推進,或由中間向四周推進,嚴禁先兩邊后中間或先四周后中間。
3.擴大基礎及承臺
基坑開挖應根據(jù)地面標高、開挖深度、結構物尺寸、邊坡坡度等因素確定開挖范圍,并放樣開挖輪廓線。開挖時現(xiàn)場應有專人指揮,應邊開挖邊檢查坡度和坑壁安全,發(fā)現(xiàn)邊坡滲水,應立即處理。基坑開挖至高于設計基底高程0.3m時,及時檢測基底承載力,若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應根據(jù)事先制定的處治預案進行處理后,快速開挖到位,及時施工墊層,以避免基底暴露時間過長或雨水浸泡降低基底承載力?;咏?jīng)人工整理、坑底排水設施完成后應立即澆筑墊層混凝土,墊層混凝土標號應滿足設計要求,可采用C15混凝土,厚度100mm以上。樁基混凝土強度達到15MPa以上方可破樁頭,樁頭應采用風鎬或人工鑿除,嚴禁采用炸藥或膨脹劑等材料,也不得使用大功率鎬頭機進行。樁頭應破除到設計標高,樁頭無松散層且混凝土堅硬、骨料外露。伸入承臺的墩柱(臺身)鋼筋應準確預埋到位,承臺混凝土形成強度后應對墩柱(臺身)范圍內的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其余部分頂面應抹平壓光?;A混凝土的澆筑宜采用大塊鋼模,嚴禁使用土模。大體積混凝土應采取措施降低水化熱?;炷翝仓瓿珊髴鶕?jù)氣溫情況及內外溫差監(jiān)控結果實施保濕、保溫養(yǎng)護措施。
(二)橋梁下部結構
橋梁下部結構主要包括墩柱、蓋梁、橋臺等。
1.墩柱
墩柱模板應采用定型鋼模,墩柱模板在設計時面板厚度不宜小于5mm,保證模板具有一定的剛度。面板應經(jīng)過銑邊處理,拼縫位置宜設置定位銷,控制錯臺;方形立柱模板的豎向拼縫應避免設在轉角處??杉庸こ蓭мD角的定型模板。對支座墊石處的預埋鋼筋(或鋼板)預埋件采取固定措施,避免振搗混凝土時發(fā)生移動。對模板承墊的底部應預先采用水泥砂漿設置找平層,但找平層不得侵占立柱實體。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并采用水泥砂漿在模板外封堵底部縫隙。同時在鋼筋骨架頂部應采取措施與模板固定,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鋼筋偏位。下部構造施工前必須搭好腳手架及作業(yè)平臺,驗收合格后掛牌使用。
每個墩臺施工完成后應及時進行編號,并在按靠便道一側的墩、臺身上進行標注。編號沿路線里程增長方向自起點橋臺、墩身到終點橋臺,從0開始,1、2、3…連續(xù)進行編號。墩、臺身上編號的外圓圈直徑應為40cm,中文字體為印刷黑體,規(guī)格為22cm×22cm,采用紅色油漆印刷距梁底3m處,橋臺和高度小于5米的墩柱可以根據(jù)橋梁高度調整。
2.蓋梁
蓋梁施工采用抱箍作支撐時,應根據(jù)抱箍的尺寸確定其在墩柱上的位置,使用前應對抱箍螺絲扣的收緊力及相應的承載能力進行試驗,然后放置工字鋼或其他橫梁。抱箍的內壁宜加墊摩阻力較大的柔性材料,增大抱箍與墩柱之間的摩擦力。抱箍應設置有足夠剛度的連接板,保證其能可靠地傳遞螺栓拉力,螺栓預拉力應保證抱箍與墩柱間的摩擦力可靠地傳遞荷載。抱箍安裝好后,應在抱箍的下方做好標記,并應在抱箍承受荷載后觀測其是否下沉。蓋梁施工采用剪力銷作支撐時,應按剪力銷的尺寸在立柱施工時設置預埋件,并在立柱預留孔中穿入剪力銷設。剪力銷應注意埋設順直、有規(guī)則,預留孔應垂直于上系梁、蓋梁軸線。施工完畢后應采用細石混凝土對預留洞進行封堵,并保證外側與混凝土表面的顏色保持一致,封堵孔洞時應將兩端的PVC管去掉50mm以上。蓋梁底模可采用竹膠板,模板的撓度應不超過模板跨度的1/400,模板面板的變形應不超過1.5mm;蓋梁側模應采用鋼模板,模板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mm,肋板設計應使模板具有足夠的剛度。
3.橋臺
肋板式橋臺或柱式橋臺間的填土應對稱進行,填土施工未完成不得進行臺帽及上部構造的施工。柱式橋臺的臺后填土應控制填筑的速率。沉降縫斷縫板的外表50mm應剔除,然后可采用瀝青麻絮填塞;填縫應填滿抹平,規(guī)整、順直,無翹邊、變形,且不得污染墻身。
(三)橋梁上部結構
橋梁上部結構主要包括預制梁、支架現(xiàn)澆梁、懸臂式現(xiàn)澆連續(xù)梁等。
1.預制梁
預制梁主要包括預制梁預制、預制梁安裝。
(1)預制梁預制
預制場底座及模板配置時,底座數(shù)量應為模板數(shù)量的3倍以上。在設置臺座時,宜采用槽鋼做為臺座的包邊,槽口應向外,采用直徑略大于槽口尺寸的高強橡膠管填塞,利用側模頂緊橡膠管達到有效止?jié){,防止梁底漏漿。預制梁臺座兩端必須加強,以滿足梁板張拉起拱后兩端基礎的承載力要求,同時應在臺座上設置沉降觀測點進行監(jiān)控。
預制梁模板應采用標準化整體鋼模,鋼板厚度不小于6mm,側模長度一般比設計梁長1‰,每套模板還應配備相應的鍥塊模板調節(jié),以適應不同梁長的需求。預制箱梁及空心板梁芯模應使用定型鋼模。側模加勁豎梁寬度應小于翼緣環(huán)形鋼筋的設計凈距,間距應根據(jù)翼緣鋼筋間距設置,確保不影響翼緣環(huán)形鋼筋安裝。有橫坡變化的翼緣板模板應設置螺絲螺桿,確保能根據(jù)設計要求進行橫坡調整,吊裝后保持橫坡平順。橫隔板端頭模板應采用整體式模板。橫隔板底模不得與側模聯(lián)成一體,應采用獨立的鋼板底模,保證在側模拆除后,橫隔板的底模仍能起支撐作用。應在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后方能拆除,避免橫隔板與翼緣、腹板交界處出現(xiàn)因橫隔板過早懸空而產(chǎn)生裂紋,同時橫隔板底模的模板數(shù)量應滿足施工需要。模板在安裝后澆注混凝土前,應按照有關規(guī)定對底模臺座反拱及模板的安裝進行檢查,尤其是梁寬、順直度、模板各處拼縫、模板與臺座接縫及各種預留孔洞的位置。
鋼筋綁扎、安裝時應準確定位,伸縮縫及防撞護欄預埋筋、翼緣環(huán)形鋼筋、端部橫向連接筋應使輔助措施進行定位;橫隔板鋼筋應使用定位架安裝,確保高低、間距一致,符合設計要求,無漏筋現(xiàn)象。推薦胎膜化制作、整體安裝。鋼筋的保護層墊塊應使用梅花形或圓餅型高強度砂漿墊塊,縱橫向間距均不得大于0.8m,梁底位置不得大于0.5m,確保每平方米墊塊數(shù)量不少于4塊。在鋼筋綁扎過程中,應根據(jù)設計精確固定波紋管和錨墊板位置,波紋管U型定位筋必須敷設,每40~60cm設置一道,不得缺省。端部負彎矩預應力波紋管預留長度5~10cm。
預制T梁混凝土灌注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層、一次灌注完成。預制小箱梁及空心板梁澆筑混凝土時應按底板、腹板、頂板順序進行。施工中應加強觀察,防止漏漿,欠振和漏振現(xiàn)象發(fā)生。模板邊角以及振動器振動不到的地方應輔以插釬振搗。預制梁頂板應用平板振動器振搗。要避免振動器碰撞預應力管道、預埋件、模板,對錨墊板后鋼筋密集區(qū)應認真、細致振搗,確保錨下混凝土密實。梁片預制應制作同條件養(yǎng)生試塊,試塊放置在梁片的頂板上,與該梁片同時、同條件養(yǎng)生。凡是濕接縫部位,拆模后立即用專用鑿毛機進行鑿毛,梁頂部位進行拉毛;預制空心板梁鉸縫區(qū)在拆模后應立即安排鑿毛工作。
梁體出坑后存梁前應放置于梁片檢測臺座上,對梁板進行全面外觀檢查,重點檢查梁底的混凝土質量(主要是空洞、露筋、鋼筋保護層等)以及梁長度、預埋鋼板坡度等。預制T梁存放應用方木支撐到位,斜撐應設于翼板根部,或使用特制的鋼支撐架,防止傾覆,堆放高度不宜超過兩層。預制小箱梁及空心板梁板堆放均必須采用四點支撐堆放,支撐墊塊頂面位于同一平面內,誤差不大于2毫米;支撐中心順橋向距梁端30厘米左右,橫橋向距腹板外緣20厘米,支撐墊塊平面尺寸為30×30厘米,板梁疊放不得超過3層。預制完成后,應在各梁片上標注梁片號,在各梁片腹板側面的大、小里程端部的一個側面均進行標注。應標明橋名、編號、制作日期及施工單位和監(jiān)理單位名稱。
(2)預制梁安裝
預制梁的起吊、縱向移動、落低、橫向移動及就位等,均需統(tǒng)一指揮、協(xié)調一致,并按預定施工順序妥善進行。梁片裝車時,梁的重心線與車輛縱向中心線的偏差不得超過10mm,梁片應按設計支點放置,梁片不得偏吊、偏放,放落梁時,應先撐好再松鉤。汽車和牽引車運梁時,走行速度不得超過5km/h。
梁體安裝中,應隨時注意梁體移動時與就位后的臨時固定(支撐),防止側傾。梁體的安裝順序應根據(jù)架橋機性能確定,一般應由邊至中再至邊進行安裝。預制梁安放時應就位準確、與支座密貼,就位不準確調整梁縱、橫向位置時,嚴禁僅吊起一端用撬棍移動預制梁,應整體二次垂直起吊移動后再下落,保證支座均衡受力,避免損壞支座。梁體安裝就位后,應進行測量校正,符合設計要求后,才允許焊接或澆注接頭混凝土,在焊完后必須進行復核,并做好記錄。
負彎矩預應力施工前應做好孔道封口保護及錨墊板的防銹處理。不得先穿束后澆筑梁端連續(xù)段混凝土,梁端連續(xù)段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穿束進行負彎矩預應力施工。張拉前應對預留孔道應用通孔器或其他可靠方法進行檢查。
梁板就位后濕接縫應及時澆筑,相鄰梁板之間的縫隙嵌填應密實。梁體接頭混凝土應按規(guī)定進行澆注。接頭處鋼筋的焊接或金屬部件的焊縫應經(jīng)過隱蔽工程驗收后,方可澆注接頭混凝土。
2.支架現(xiàn)澆梁
現(xiàn)澆箱(板)梁的支架應進行專項設計,應根據(jù)結構型式、設計跨徑、荷載大小、地基土類別及有關的設計、施工規(guī)范,對支架的整體結構、立桿、配件、節(jié)點、地基和其他支撐物等進行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驗算。
支架地基應進行妥善處理,確保現(xiàn)澆施工安全。地基的處理范圍至少應寬出搭設支架之外0.5m。預拱度設置應按設計要求考慮。安裝腹板和底板鋼筋時,應將腹板和底板鋼筋連接牢固,采用焊接。頂板底層橫向鋼筋宜采用通長鋼筋?;炷翝沧⒁瞬捎盟椒謱印⑿毕蚍侄?、橫橋向全斷面(以均勻消除沉降)推進式從低端向高端縱橋向連續(xù)澆注。對于箱型梁同一截面,澆注混凝土時應先澆注腹板處,再從工作口澆注底板處,最后再澆注頂板混凝土。混凝土澆注過程中應充分振搗密實,不得漏振或過振。表面平整度控制宜采用標高導軌。鋼絞線宜在一聯(lián)混凝土全部澆筑完成后再進行穿束。
3.懸臂式現(xiàn)澆連續(xù)梁
懸臂現(xiàn)澆橋梁施工過程應由專業(yè)資質且有成熟監(jiān)控經(jīng)驗的單位對橋梁線型、應力等指標控制進行第三方監(jiān)控測量,并指導施工現(xiàn)場控制。0#段施工方案設計應包含托架或支架設計,地基處理方案、臨時墩設計,預埋件位置交底等。嚴格按設計方案要求及規(guī)范要求加設剪刀撐、掃地桿等構件,并進行超載預壓。0#段臨時墩設計應滿足拉壓雙重荷載工況之要求。0#段宜一次澆筑成型,混凝土澆筑應按由外向內分層對稱澆筑,分層厚度不大于30cm。懸臂段施工應對稱進行,混凝土澆筑順序應按由外向內,分層澆筑,分層厚度30cm。懸臂澆筑梁段養(yǎng)護應采取固定噴淋與人工輔助灑水養(yǎng)護相結合的方法,確保梁體表面在養(yǎng)護期內保護濕潤。所有順橋向預應力管道應在混凝土澆筑時使用襯管,防止漏漿。合攏段施工配重方案是合攏施工的關鍵,應按工序逐一計算每一工況配重量,并根據(jù)容許不平衡重最大值逐一確定配重,并進行操作作業(yè)交底。加載過程應有專人指揮,根據(jù)澆筑混凝土進展,統(tǒng)一調度。合攏段應在設計圖紙要求的合攏氣溫條件下完成澆筑工作,并養(yǎng)護至合攏束張拉作業(yè)開始。
四、隧道施工標準化
隧道施工,應重視維護圍巖的自承能力,合理采用多種輔助措施加固圍巖,開挖后即時支護、封閉成環(huán)、有效抑制圍巖過大變形;應充分利用超前地質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指導設計施工,堅持動態(tài)設計、動態(tài)施工、動態(tài)管理,將超前地質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納入施工工序進行嚴格管理;應科學組織、嚴格管理,實現(xiàn)地質預報、超前支護、鉆爆開挖、初期支護、監(jiān)控量測、仰拱鋪底、二次襯砌等工序流水作業(yè)、平行作業(yè),強化機械設備的配套組合,以加快施工進度;應加強設計、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有效控制工程建設風險,保障建設安全。隧道施工標準化主要包括隧道開挖、隧道支護、隧道地質預報與監(jiān)控量測等。
(一)隧道開挖
隧道開挖主要包括洞口與明洞工程、洞身開挖,
1.洞口與明洞工程
(1)洞口
隧道洞口開挖積極推廣“零開挖”進洞理念,遵循“早進洞、晚出洞”施工原則。隧道洞口應按設計完成超前支護后,方可開始正洞的施工;洞口段應及時形成封閉結構,嚴禁采用長臺階施工;隧道洞頂截水溝以內植被禁止砍伐破壞,分離式隧道中間山體和連拱隧道中導洞開挖時兩側山體應盡可能保護,維護原有的生態(tài)地貌,洞門應力求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相協(xié)調。隧道進洞前,二次襯砌臺車必須進場。隧道洞口場地必須進行砼硬化處理,洞口前的橋梁、涵洞及路基等相關工程應及時安排施工,為隧道提供施工場地。
洞口土石方施工宜避開降雨期。洞門端墻處的土石方,應視地層穩(wěn)定程度、洞口施工季節(jié)和隧道施工方法等選擇施工時機和施工方法。洞口土方采用機械施工時,邊、仰坡應預留約30cm的整修層,用人工刷坡并及時夯實整平成型。洞口石方開挖宜采用淺孔小臺階爆破,嚴禁采用洞室爆破,邊、仰坡開挖應采用松動控制爆破并預留光爆層,光面爆破成型。偏壓洞口施工應做好支擋、反壓回填等工作后再開挖;開挖方法應結合偏壓地形情況選定,不得因人為因素加劇偏壓。
洞口邊坡及仰坡采用明挖法施工,自上而下分階段、分層進行開挖。第一階段挖至設計臨時成洞面,并視圍巖情況,結合暗洞開挖方法,預留進洞臺階;第二階段開挖其余部分,形成永久邊仰坡。不得掏底開挖或上下重疊開挖。洞口有鄰近建(構)筑物時,應采取微震控制爆破。
洞外排水工程包括邊坡和仰坡外的截水溝、排水溝和洞口排水溝、涵管組成的排水系統(tǒng)。邊坡、仰坡外的截水溝或排水溝應于洞口土石方開挖前完成,防止地面水沖刷而導致邊坡、仰坡落石、塌方。截水溝及排水溝的上游進水口應與原地面銜接緊密或略低于原地面,下游出水口應妥善地引入排水系統(tǒng)。
(2)明洞工程
明洞仰拱應在明洞拱墻襯砌施工前澆筑。明洞邊墻基礎應設置在符合圖紙要求且穩(wěn)固的地基上,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基坑的渣體雜物、風化軟層和積水應清除干凈。嚴禁超挖回填虛土。偏壓和單壓明洞的外邊墻基底,在垂直路線方向應按設計要求挖成一定坡度、向內的斜坡,以提高基底的抗滑力。
明洞混凝土的澆筑應設擋頭板、外模和支架,明洞墻、拱混凝土應整體澆筑。明洞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且拱頂回填土高度達到0.7m時,方可拆除明洞內模板,應及時按設計規(guī)范要求施作防水層及拱腳縱向排水管、環(huán)向盲溝,防水板應向隧道內延伸不小于0.5m,并與暗洞防水板連接良好。明洞施工應和隧道的排水側溝、中心水溝的出水口及洞頂?shù)慕?、排水設施統(tǒng)籌安排。
明洞拱圈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拱墻背防水設施完成后,方可回填拱背土方。明洞段頂部回填土方應對稱分層夯實,回填至拱頂后應分層滿鋪填筑,頂層回填材料宜采用粘土以利于隔水。使用機械回填時,拱圈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且需先用人工填筑夯實回填至拱頂以上1.0m后,方可使用機械施工。
(3)洞門工程
洞門端墻應與隧道襯砌緊密相連接。洞門端墻的砌筑(或澆筑)與墻背回填,應兩側同時進行,防止對襯砌產(chǎn)生偏壓。隧道明洞回填、洞門施工完成后,應及時做好洞口邊坡及仰坡的地表恢復,應符合環(huán)境保護要求,做好水土保持。
2.洞身開挖
洞身開挖應根據(jù)隧道長度、斷面大小、結構形式、工期要求、機械設備、地質條件等,選擇適宜的開挖方案(包括開挖順序、爆破、施工照明、通風、排水、支護、出渣等)。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圍巖自承能力,必須采用有利于減少超挖、減少圍巖擾動的開挖方法進行洞身開挖。
1.開挖方法
隧道洞身開挖方法主要包括全斷面開挖法、臺階法、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隔壁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等。
(1)全斷面開挖法
采用全斷面一次開挖成形的施工方法。主要應用于Ⅰ、Ⅱ、Ⅲ級圍巖,Ⅳ級圍巖和石質Ⅴ級圍巖在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定開挖工作面后也可采用。循環(huán)進尺宜控制在3~4m。
(2)臺階法施工
臺階法可分為二臺階法、三臺階法。開挖上半斷面,待開挖至一定長度后同時開挖下半斷面,上下半斷面同時并進的施工方法。臺階分界線不得超過起拱線,上臺階長度不得大于30m,下臺階馬口落底長度不大于2榀鋼拱架的長度,應一次落底,并盡快封閉成環(huán)。
(3)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
以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為基本模式,分上、中、下三個臺階七個開挖面,各部位的開挖與支護沿隧道縱向錯開,平行推進的施工方法。核心土面積應不小于整個斷面面積的50%。上部宜超前中部3~5m,中部超前下部3~5m,下部超前底部10m左右。
(4)中隔壁法(CD法)
中隔壁法(CD法)是在軟弱圍巖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開挖隧道的一側,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開挖另一側的施工方法,單側可分三個臺階、也可根據(jù)地質情況減少至兩個臺階開挖。上部導坑的開挖循環(huán)進尺控制為1榀鋼架間距,下部導坑的開挖進尺可依據(jù)地質情況適當加大。左右兩側導坑開挖工作面的縱向間距不宜小于15m。
(5)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是在軟弱圍巖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開挖隧道一側,施作中隔壁和橫隔板,再分部開挖隧道另一側并完成橫隔板施工的施工方法。上部導坑開挖循環(huán)進尺控制為1榀鋼架間距,下部開挖可依據(jù)地質情況適當加大,仰拱一次開挖長度依據(jù)監(jiān)控量測結果、地質情況綜合確定,一般不宜大于6m。
(6)雙側壁導坑法
分部開挖隧道兩側的導坑,并進行初期支護,再分部開挖分部剩余部分的方法。圍巖開挖應盡量采用挖掘機和人工配合無爆破施工,局部需爆破施工時,宜弱爆破施工,以盡量減少對地層的擾動。左右導坑施工時,前后拉開距離不宜小于15m;導坑與中間土體同時施工時,導坑應超前30~50m。
2.一般分離式隧道開挖
隧道開挖兩車道淺埋段土質和類土質、含水量大、承載力低的隧道應采用中隔壁法(CD法)或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三車道土質圍巖和土夾石的松散圍巖、地下水豐富的隧道應按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或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淺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要求嚴格而圍巖條件很差時應選用交叉中隔壁法或雙側壁導坑法施工;V級圍巖和淺埋段的Ⅳ級圍巖每循環(huán)進尺控制在2榀鋼拱架間距以內。
軟弱圍巖隧道,必須采用“三超前(超前預報、超前加固、超前支護)、四到位(工法選擇到位、支護措施到位、快速封閉到位、襯砌跟進到位)、一強化”(強化量測)的施工技術。
隧道開挖應嚴格控制欠挖,拱、墻腳以上1m內斷面嚴禁欠挖;盡量減少超挖,不同圍巖地質條件下的允許超挖值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采用光面爆破、提高鉆眼精度、嚴格控制單段齊爆藥量等措施,并提高作業(yè)人員的技術水平。開挖后,應采用斷面儀或激光投影儀直接測定開挖斷面尺寸,并繪制斷面圖。
(二)隧道支護
隧道支護主要包括初期支護與輔助工程措施、仰拱與鋪底、防水與排水、二次襯砌等。
1.初期支護與輔助工程措施
初期支護應配合開挖作業(yè)及時進行,確保圍巖穩(wěn)定及施工安全。施工作業(yè)臺架應牢固可靠,并應設置安全圍欄。當掌子面自穩(wěn)能力差時,應采取增加輔助工程措施或改變開挖方法等措施。軟弱圍巖地段施工必須堅持“先支護(強支護)、后開挖(短進尺、弱爆破)、快封閉、勤量測”的施工原則。初期支護緊跟掌子面;Ⅳ~Ⅵ級圍巖初期支護必須保證盡早封閉成環(huán)。
(1)噴射混凝土
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濕噴工藝,不得采用干噴工藝。液體速凝劑應采用環(huán)保無堿速凝劑。濕噴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0~120mm。隧道開挖后及時初噴,硬巖地段復噴作業(yè)距離掌子面不得大于40m,軟巖地段初期支護應緊跟掌子面。在每一開挖面應始終最少有一臺可正常操作的噴漿機組。
噴射作業(yè)應分層、分段、分片依次進行,噴射順序自下而上進行,每次作業(yè)區(qū)段縱向長度不宜超過6m。分層噴射時,一次噴混凝土的厚度不小于40mm,后一層噴射應在前一層混凝土終凝后進行,若終凝1h后再噴射,應先用風水清洗噴射表面。噴射混凝土作業(yè)需緊跟開挖面時,下次爆破距噴射混凝土作業(yè)完成時間的間隔不小于4h。噴射混凝土應由兩側拱腳向上對稱噴射,并將鋼架覆蓋、保證將其背面噴射填滿,粘結良好。拱腳基礎噴射混凝土要密實,嚴禁懸空。噴混凝土終凝2h后,應噴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7d;隧道內環(huán)境溫度低于+5℃時,不得噴水養(yǎng)護。
(2)錨桿
錨桿施工應在圍巖噴混凝土后進行,以保證錨桿墊板有較平整的基面。鉆孔深度不應小于錨桿桿體有效長度,但深度超長值不應大于100mm。鉆孔宜保持直線,系統(tǒng)錨桿鉆孔方向宜與開挖面垂直,當巖層層面或主要結構面明顯時,應盡可能與其成較大交角,但與開挖面的垂直偏差不應大于20°;局部錨桿應盡可能與巖層層面或主要結構面成大角度相交。安裝墊板時,應確保墊板與錨桿軸線垂直,確保墊板與噴射混凝土層緊密接觸。
普通水泥砂漿錨桿成孔后先注漿再安裝錨桿,灌漿壓力不宜大于0.4Mpa。砂漿灌注后應及時插入錨桿桿體,錨桿桿體插到設計深度時,孔口應有砂漿流出,若孔口無砂漿流出,則應將桿體拔出重新灌漿。全長黏結錨桿應灌漿飽滿。
中空注漿錨桿施工時應保持中空通暢,并留有專門排氣孔。螺母應在砂漿初凝后擰緊,并使墊板與噴射混凝土面緊密接觸。中空注漿錨桿應有錨頭、墊板、螺母、止?jié){塞等配件。注漿過程中,注漿壓力應保持在0.3MPa左右,待排氣口出漿后,方可停止灌漿。
(3)鋼架
鋼架應分節(jié)段制作,每節(jié)段長度應根據(jù)設計尺寸及開挖方法確定,不宜大于4m。每片節(jié)段應編號,注明安裝位置。型鋼鋼架宜采用冷彎法制作成型。接頭鋼板螺栓孔必須采用機械鉆孔。不同規(guī)格的首榀鋼架加工完成后,應放在平地上試拼。
鋼架在初噴砼后分節(jié)段安裝,節(jié)段與節(jié)段之間應按設計要求連接,鋼架應盡量減少接頭個數(shù)。連接處用系筋固定,對沉降要求較高的段落,應加強鎖腳錨桿(管),以加強該處的連接強度,連接鋼板平面應與鋼架軸線垂直,連接鋼板連接緊密。相鄰兩榀鋼架之間必須用縱向鋼筋連接,連接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8mm,連接鋼筋間距不應大于1.0m。鋼架立起后,根據(jù)中線、水平將其校正到正確位置,然后用定位筋固定,并用縱向連接筋將其和相鄰鋼架連接牢靠。鋼架安裝就位后,鋼架與圍巖之間的間隙應用噴射混凝土充填密實,并使鋼架與噴射混凝土形成整體。
2.仰拱與鋪底
隧道設有仰拱時,應及時安排施工,使支護結構早閉合,改善圍巖受力狀況、控制圍巖變形、保障施工安全。仰拱宜全斷面一次開挖成型,不宜左右半幅分次澆筑。鋪底混凝土可半幅澆筑,并及時進行施工,以改善洞內交通狀況和施工環(huán)境。
施工前,應將隧底虛碴、雜物、泥漿、積水等清除干凈,并用高壓風將隧底吹洗干凈;隧道底部(包括仰拱),超挖在允許范圍內應采用與襯砌相同強度等級混凝土澆筑;超挖大于規(guī)定時,應按設計要求回填,不得用洞渣隨意回填,嚴禁侵入襯砌斷面(或仰拱斷面)。
仰拱土層開挖應以人工配合機械開挖為主。隧道底兩隅與側墻聯(lián)接處應平順開挖,避免引起應力集中。仰拱開挖當遇變形較大的膨脹性圍巖時,底面與兩隅應預先打入錨桿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后,再行開挖。仰拱開挖完成后,應及時進行仰拱初期支護施工。仰拱兩側二襯邊墻部位的預埋鋼筋伸出長度應滿足和二襯環(huán)向鋼筋焊連要求,且將接頭錯開,使同一截面的鋼筋接頭數(shù)不大于50%。仰拱二襯鋼筋的綁扎必須要保證雙層鋼筋的層距和每層鋼筋的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層距的定位一般通過焊接定位鋼筋來確定。仰拱混凝土應超前拱墻混凝土施工。仰拱以上的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應在仰拱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施工。仰拱和鋪底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100%后方可允許車輛通行。
3.防水與排水
隧道施工防排水設施應與營運防排水工程相結合。應按設計做好防水混凝土、防水隔離層、施工縫、變形縫、誘導縫防水,盲溝、排水管(溝)排水通暢。隧道防排水不得污染環(huán)境,不得直接排入飲用水源。隧道施工防排水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施工,保證隧道結構物和運營設備的正常使用和行車安全,并對地表水、地下水妥善處理,行成一個完整通暢的防排水系統(tǒng)。
隧道防排水包括施工防排水和結構防排水。
(1)施工防、排水
洞內順坡排水一般采用臨時排水溝,洞內應做到不積水、不泥濘,方便施工和檢查。臨時排水溝斷面應滿足隧道中滲漏水和施工廢水的需要,并經(jīng)常清理排水設施,防止淤塞,確保水路暢通。水溝位置應遠離邊墻,宜距邊墻基腳不小于1.5m。在膨脹巖、土質地層、圍巖松軟地段等特殊或不良地質地段隧道中,排水不宜直接接觸圍巖,宜根據(jù)需要對排水溝進行鋪砌或用管槽代替,排水溝中不得有積水。臺階法施工時,上臺階應在下臺階開挖前架槽(管)將水引排至下臺階排水溝內,橫向分幅開挖時應挖橫向排水溝將水引至未開挖一側,嚴禁漫流浸泡下臺階基坑。對于反坡排水的隧道,可根據(jù)距離、坡度、水量和設備等因素布置排水管道,或一次或分段接力將水排出洞外。接力排水時應在掌子面設置臨時集水坑,并每隔200m設置集水坑,通過水泵逐級抽排至洞口,其機械排水能力不小于估算的地下水量的1.5倍。
(2)結構防、排水
為確保隧道營運期間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高速公路隧道防水卷材不得使用復合片,可采用均質片+無紡土工布的防水層結構形式或者直接采用點粘片。均質片、點粘片的母材厚度(不包含無紡土工布)不宜小于1.5mm;無紡土工布規(guī)格不低于300g/㎡。防水板宜選用高分子材料,一般幅寬為2~4m,耐刺穿性好、柔性好、耐久性好。
襯砌背后防排水設施有縱、橫、環(huán)向盲管、中心排水管(溝)等;應配合襯砌進行施工,施工時既要防止因漏水而造成漿液流失,還要注意灌筑混凝土或壓漿時,漿液不得浸入溝管內,確保預埋的透水盲溝不被堵塞;并注意排水孔道的連接,以形成一個有機、通暢的排水系統(tǒng)。環(huán)向排水盲管應緊貼支護表面或滲水巖壁安設,排水盲管布置應圓順,不得起伏不平。排水管路連接應采用變徑三通方式??v向排水管與三通接頭連接后,要用土工布進行包裹。拱腳的橫向排水管要能夠及時有效地將二襯背后的水排入邊溝,施工過程要經(jīng)常檢查,以確保排水通暢。
鋪設土工布時先在隧道拱頂部位標出縱向中線,并根據(jù)基面凹凸情況留足富余量,宜由拱部向兩側邊墻鋪設。用射釘將熱塑性墊圈和土工布平順的固定在基面上,固定點間距宜為公布0.5~0.8m、邊墻0.8~1.0m、底部1.0~1.5m,呈梅花形排列,基面凹凸較大處應增加固定點,使土工布與基面密貼。土工布接縫搭接寬度不得小于5cm,一般僅設環(huán)向接縫。
防水板鋪設應超前二襯施工1~2個襯砌段,形成鋪掛段→檢驗段→二襯施工段,流水作業(yè)。防水板鋪掛松弛率應根據(jù)初期支護表面平整程度適當調整,環(huán)向松弛率經(jīng)驗值一般取10%,縱向松弛率一般取6%。,以保證灌筑混凝土時板面與噴混凝土面能密貼。防水板拼接采用熱合機雙焊縫焊接,要求搭接寬度不小于150mm,控制好熱合機的溫度和速度,保證焊縫質量。
止水帶的接頭不得設在結構轉角處,并盡可能不設接頭。止水帶埋設位置準確,其中間空心圓環(huán)應與變形縫的中心線重合。在固定止水帶和灌筑混凝土過程中應防止止水帶偏移,以免單側縮短,影響止水效果。止水帶的長度應根據(jù)施工需要事先向生產(chǎn)廠家定制,盡量避免接頭。
4.二次襯砌
為保證襯砌工程質量,隧道一般地段(含洞身、明洞、加寬段)的二襯施工必須采用全斷面模板臺車和泵送作業(yè)。隧道二襯臺車執(zhí)行準入制度。
隧道洞口段二襯必須及時施作,掘進超過50m時,必須停止開挖進行二襯施工;洞內軟巖段二次襯砌應盡早施工,其他段落根據(jù)監(jiān)控量測結果適時施工。一般情況下二襯作業(yè)面距鋪底作業(yè)面距離為30m,距矮邊墻作業(yè)面距離為50m,二襯距掌子面距離不得超過200m,以保證施工安全。
二襯橫向鋼筋與縱向鋼筋的每個節(jié)點均必須進行綁扎或焊接;相鄰主筋搭接位置應錯開,錯開距離不應小于1000mm;同一受力鋼筋的兩個搭接距離不應小于1500mm;箍筋連接點應在縱橫向筋的交叉連接處,必須進行綁扎或焊接。二襯鋼筋固定采用自制鋼筋安裝臺車,二襯鋼筋間距由鋼管焊接的可調整的支撐桿控制。鋼筋保護層應全部采用高強砂漿墊塊來控制。
二襯臺車模板定位采用五點定位法,即:以襯砌圓心為原點建立平面坐標系,通過控制頂模中心點、頂模與側模的鉸接點、側模的底腳點來精確控制臺車就位。曲線隧道應考慮內外弧長差引起的左右側搭接長度的變化,以使弧線圓順,減少接縫錯臺。臺車模板應與混凝土有適當?shù)拇罱樱ā?0cm,曲線地段指內側),撐開就位后檢查臺車各節(jié)點連接是否牢固,有無錯動移位情況,模板是否翹曲或扭動,位置是否準確,保證襯砌凈空。為避免在澆注邊墻砼時臺車上浮,還須在臺車頂部加設木撐或千斤頂。同時檢查工作窗狀況是否良好。
臺車端部的擋頭模板應按襯砌斷面制作以保證設計襯砌厚度,并可適當調整以適應其不規(guī)則性,其單片寬度不宜小于300mm,厚度不小于30mm。擋頭模板結構應能保證襯砌環(huán)接縫榫接,以保證接頭處質量,增強其止水功能。擋頭板應定位準確、安裝牢固,其與巖壁間隙應嵌堵緊密。
二襯混凝土澆注采用泵送澆注工藝,機械振搗密實。砼由下至上分層、左右交替、從兩側向拱頂對稱灌注。每層灌筑高度、次序、方向應根據(jù)攪拌能力、運輸距離、灌筑速度、洞內氣溫和振搗等因素確定。為防止?jié)沧r兩側壓力偏差過大造成臺車移位,兩側砼灌注面高差宜控制在50cm以內,同時應合理控制砼澆注速度。澆筑混凝土應盡可能直接入倉,砼輸送管端部應設接軟管控制管口與澆筑面的垂距,砼不得直沖防水板板面流至澆筑位置。
二襯養(yǎng)生應配備養(yǎng)護噴管,可在高壓水管每隔30m設置一處開口閥門,在拆模前沖洗模板外表面,拆模后用高壓水噴淋混凝土表面,以降低水化熱。洞口100m養(yǎng)護期不少于14d,洞身養(yǎng)護不少于7d,對已貫通的隧道二襯養(yǎng)護期不少于14d。
(三)隧道超前地質預報與監(jiān)控量測
超前地質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制度是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的重要舉措,有效避免施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事故。項目業(yè)主在工程開工前,應及時將本項目的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質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工作進行公開招標。
1.超前地質預報
超前地質預報包含地層巖性預測預報、地質構造預測預報、不良地質預測預報、地下水預測預報。工程開工前,不良地質隧道、高瓦斯隧道、水底海底隧道等危險性較大的隧道工程及依據(jù)《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評估為III級(高度風險)、IV級(極高風險)的隧道工程,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開展超前地質預報;其他隧道工程,施工單位應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及設備實施超前地質預報。
預報單位應及時編制預報成果報告、階段性報告(月報、年報)和竣工總報告,并分送各相關單位。報告內容應規(guī)范完整,并包含地質情況及水文地質情況,預報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及對施工的影響程度,預報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地質及其對施工的影響和處理措施,隧道施工中由于措施不當可能造成圍巖失穩(wěn)時應及時采取的改進措施等。預報工作計劃要與隧道施工進度相結合,并貫穿施工的全過程,做到全程預報。當施工進度與地質預報發(fā)生矛盾時,施工應為超前地質預報讓路,避免盲目施工,確保超前地質預報工作的實施,并起到指導施工的作用。
施工階段的超前地質預報不能代替勘察階段的地質勘察工作及施工階段的補充地質勘察工作,不得因進行施工階段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工作而忽視勘察階段的地質勘察工作及施工階段的補充地質勘察工作。施工過程中應將實際開挖的地質情況與預報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指導和改進地質預報工作。
超前地質預報可采用地質調查法、超前鉆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導坑預報法等。地質調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補充地質調查、洞內地質調查及數(shù)碼成像技術。超前鉆探法包括超前水平地質鉆探法、鉆速法。物探法包括地震波法(TGP及TSP、反射地震層析成像法、地震CT成像和陸地聲納法等)、聲波法(水平聲波剖面法、聲波層析成像法等)、電磁波反射法(地質雷達等)、電法和紅外探測等。
超前地質預報應以地質調查法為基礎,針對不同地段地質情況、預報目的及預報方法的適用條件,采用一種或幾種方法相互補充和印證,進行綜合超前地質預報。隧道地表補充地質調查應在洞內地質超前預報前進行,并在實施洞內超前地質預報過程中根據(jù)需要補充。對地層巖性變化點、構造發(fā)育部位、巖溶發(fā)育帶附近等重點地段每1個開挖循環(huán)進行1次。
在富水軟弱斷層破碎帶、巖溶發(fā)育區(qū)、瓦斯發(fā)育區(qū)、重大物探異常區(qū)等復雜地質地段應采用超前水平鉆探為主的綜合方法預報前方地質情況。富含瓦斯的煤系地層或富含石油天然氣地層,應采用長短結合的鉆孔方式進行探測??赡馨l(fā)生突泥涌水的地段,超前鉆探應設孔口管和止水裝置,防止高壓水突出。超前水平鉆探每循環(huán)鉆孔長度應不低于30m。對于富水地區(qū)、地質調查時地表水充沛的地區(qū)、巖溶發(fā)育區(qū)、采空區(qū)等可能存在大型水體的區(qū)域應輔以紅外探測連續(xù)探測。
2.監(jiān)控量測
隧道開工前,應根據(jù)設計要求,并結合隧道規(guī)模、地形地質條件、施工方法、支護類型和參數(shù)、工期安排,以及所確定的量測目的等制訂施工全過程量測方案。編制內容應包括:量測項目,量測儀器選擇,量測斷面、測點布置、量測頻率,數(shù)據(jù)記錄格式,數(shù)據(jù)處理及預測方法,信息反饋,以及組織機構、管理體系等。量測計劃應與施工進度計劃相適應。監(jiān)控量測工作應結合開挖、支護作業(yè)的進程,按要求及時布點、盡快讀取初始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補充,量測數(shù)據(jù)應及時分析、處理和反饋??赡軐χ苓吔ㄖ锂a(chǎn)生嚴重影響的城市隧道和危險性較大的不良地質隧道、高瓦斯隧道、水底海底隧道等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開展監(jiān)控量測,其他隧道可由具備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自行開展監(jiān)控量測。
(1)量測項目
根據(jù)隧道結構形式的不同,分離式隧道、小凈距隧道及連拱隧道各有不同的監(jiān)控量測項目,見表5-3、表5-4、表5-5。
在復合式襯砌和噴錨襯砌隧道施工時必須進行必測項目的量測。各測點應在不受到爆破影響的范圍內盡快安設,并應在每次開挖后12h內取得初讀數(shù),最遲不得超過24h,并且在下一循環(huán)開挖前必須完成。選測項目測點埋設時間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圍巖測點應埋入圍巖中,深度應不小于0.2m,不應焊接在鋼支撐上,外露部分應有保護裝置。支護結構測點應敷設于支護結構上。根據(jù)設計要求、隧道橫斷面形狀和斷面大小、埋深、圍巖條件、周邊環(huán)境條件、支護類型和參數(shù)、施工方法等綜合選擇選測項目。
周邊位移、拱頂下沉和地表下沉等必測項目宜布置在統(tǒng)一斷面,其量測面間距及測點數(shù)量應根據(jù)隧道埋深、圍巖級別、斷面大小、開挖方法、支護形式等確定。圍巖松弛范圍量測可采用彈性波法或位移法。各項量測作業(yè)均應持續(xù)到變形基本穩(wěn)定后1~3周。對于膨脹性和擠壓性圍巖,位移沒有減小趨勢時,應延長量測時間。
表5-3 ??分離式隧道監(jiān)控量測項目規(guī)劃表
?
?注:√:必須進行的項目;○:宜進行項目;△:必要時進行項目。
表5-4 ??小凈距隧道監(jiān)控量測項目規(guī)劃表
?注:1. √:必須進行的項目;○:宜進行項目;△:必要時進行項目。
- 增加必測項目:后行洞爆破震動速度和中巖墻土壓力。
表5-5 連拱隧道監(jiān)控量測項目規(guī)劃表
注:1.√:必須進行的項目;○:宜進行項目;△:必要時進行項目。
(2)量測要點
隧道施工過程中應進行洞內、外觀察,洞內觀察分開挖工作面觀察和已支護地段觀察兩部分。開挖工作面觀察應在每次開挖后進行。觀察工作面狀態(tài)、圍巖風化變質情況、節(jié)理裂隙、斷層分布和形態(tài)、地下水情況以及噴射混凝土的效果。觀察后及時繪制開挖工作面地質素描圖,填寫開挖工作面地質狀態(tài)記錄表和施工階段圍巖級別判定卡。對已支護地段的觀察每天應進行一次,主要觀察圍巖、噴射混凝土、錨桿和鋼架等的工作狀態(tài)。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圍巖條件惡化時,應立即上報設計、監(jiān)理單位,采取相應處理措施。洞外觀察重點應在洞口段及巖溶發(fā)育區(qū)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較淺地段,其觀察內容應包括地表開裂、地表沉陷、邊坡及仰坡穩(wěn)定狀態(tài)、地表水滲透情況、地表植被變化等。
拱頂下沉和水平收斂量測應按表5-6和表5-7檢查凈空位移和拱頂下沉的量測頻率。施工狀況發(fā)生變化時(開挖下臺階、仰拱或撤除臨時支護等),應增加檢測頻率。拱頂下沉和水平收斂量測斷面的間距為:Ⅲ級及以上圍巖30~50m;Ⅳ級圍巖10~30m;V、VI級圍巖5~10m。圍巖變化處應適當加密,在各類圍巖的起始地段增設拱頂下沉測點1~2個,水平收斂1~2對。當發(fā)生較大涌水時,V、VI級圍巖量測斷面的間距應縮小至5m。各測點應在避免爆破作業(yè)破壞測點的前提下,盡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設,一般為0.5~2m,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環(huán)前獲得初始讀數(shù)。初讀數(shù)應在開挖后12h內讀取,最遲不得超過24h,而且在下一循環(huán)開挖前,必須完成初期變形值的讀數(shù)。
表5-6 ?凈空位移和拱頂下沉的量測頻率(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 量測頻率 |
≥5 | 2~3次/d |
1~5 | 1次/d |
0.5~1 | 1次/2~3d |
0.2~0.5 | 1次/3d |
<0.2 | 1次/3~7d |
表5-7 ??凈空位移和拱頂下沉的量測頻率(按距開挖面距離)
量測斷面距開挖面距離(m) | 量測頻率 |
(0~1)b | 2次/d |
(1~2)b | 1次/d |
(2~5)b | 1次/2~3d |
>5b | 1次/3~7d |
注:b-隧道開挖寬度。
位于Ⅳ~Ⅴ級圍巖中淺埋的隧道,應進行地表沉降量測。在施工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地表塌陷之處設置觀測點,地表下沉觀測點按普通水準基點埋設。地表下沉樁的布置寬度應根據(jù)圍巖類別、隧道埋置深度和隧道開挖寬度而定,地表下沉量測斷面的間距按表5-8及表5-9采用。
表5-8 ???地表下沉量量測斷面間距及頻率
變形速度(mm/d) | 量測斷面距開挖工作面的距離 | 量測頻率 |
>10 | (0~1)b | 1~2次/d |
10~5 | (1~2)b | 1次/d |
5~1 | (2~5)b | 1次/2d |
<1 | >5b | 1次/1周 |
注:b表示隧道開挖寬度
表5-9 ??地表下沉量測斷面的間距
埋置深度h | 地表下沉量測斷面的間距(m) |
h>2b | 20~50 |
b<h<2b | 10~20 |
h<b | 5~10 |
注:①無地表建筑物時取表內上限值;②b表示隧道開挖寬度。
(3)量測數(shù)據(jù)處理與應用
隧道現(xiàn)場監(jiān)控量測應成立專門量測小組,負責日常量測、數(shù)據(jù)處理和儀器保養(yǎng)維修工作,并及時將量測信息反饋給施工部門和設計單位。每次量測后,應及時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并繪制量測數(shù)據(jù)時態(tài)曲線和距離開挖面距離圖;應繪制地表下沉值沿隧道縱向和橫向變化量和變化速率曲線。應根據(jù)量測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及時提出調整和優(yōu)化施工方案和工藝;圍巖變形和速率較大時,應及時采取安全措施,并建議變更設計。圍巖穩(wěn)定性、二次支護時間應根據(jù)所測得位移量或回歸分析所得最終位移量、位移速度及其變化趨勢、隧道埋深、開挖斷面大小、圍巖等級、支護所受壓力、應力、應變等進行綜合分析判定。要定期編制監(jiān)控量測周報、月報,對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異常時要第一時間報告。
當位移-時間曲線趨于平緩時,應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或回歸分析,以推算可能出現(xiàn)的位移最大值和變化速度,掌握位移變化的規(guī)律。當位移-時間曲線出現(xiàn)反彎點時,則表明圍巖和支護已呈不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應密切監(jiān)視圍巖動態(tài)、及時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和建議,并及時反饋給有關單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支護,必要時暫停開挖。
實測位移值不應大于隧道的極限位移,并按表5-10位移管理等級施工。一般情況下,宜將隧道設計的預留變形量作為極限位移,而設計變形量應根據(jù)檢測結果不斷修正。
表5-10 位移管理等級
管理等級 | 管理位移(mm) | 施工狀態(tài) |
Ⅲ | U<(U0/3) | 可正常施工 |
Ⅱ | (U0/3)≤U≤(2U0/3) | 應加強支護 |
Ⅰ | U>(2U0/3) | 應采取特殊措施 |
注:U-實測位移值;U0-設計極限位移值。
根據(jù)位移速率判斷:速率大于1mm/d時,圍巖處于急劇變形狀態(tài),應加強初期支護;速率變化在0.2~1.0mm/d時,應加強觀測,做好加固的準備;速率小于0.2mm/d時,圍巖達到基本穩(wěn)定。
根據(jù)位移速率變化趨勢判斷:當圍巖位移速率不斷下降時,圍巖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當圍巖位移速率變化保持不變時,圍巖尚不穩(wěn)定,應加強支護;當圍巖位移速率變化上升時,圍巖處于危險狀態(tài),必須立即停止掘進,采取應急措施。
初期支護承受的應力、應變、壓力實測值與允許值之比大于或等于0.8時,圍巖不穩(wěn)定,應加強初期支護;初期支護承受的應力、應變、壓力實測值與允許值之比小于0.8時,圍巖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